從歷史的角度看,紋飾的種類和演變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。不同的歷史時期,紋飾在構圖、造型及所表現的主題等方面,常常有很大的差別。
總起來說,古玉器的紋飾主要有以下幾種:龍紋、蟠螭紋、饕餮紋、谷紋、云雷紋、乳釘紋、圈紋、薄紋、重環紋、渦紋等。
云紋:玉器上的云紋形式很多,有單岐云,由云頭、云尾兩部分組成;有雙岐云,云頭部分分叉。有三岐云,云頭部分分為三朵小卷云;還有靈芝云等。
蟠螭紋:蟠則指“盤曲而伏”。古代青銅器上的蟠螭紋,其身體和腿似龍,而面部似獸。此紋起于商、周,是春秋戰國和漢代玉器上的主要紋飾。
饕餮紋:饕餮是傳說中一種貪食的惡獸。饕餮紋是圖案化了的怪獸獸面紋,故又稱“獸面紋”。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皆可見到。
谷紋:其紋飾為成排密集形小乳釘,并呈旋渦狀,傳說是谷牙之像,故稱谷紋。其主要流行于戰國、秦漢時期,在清代仿古玉器中也能見到。
云雷紋:即用連續回旋形線條構成連續圖案。圓形的連續構圖,稱云紋;方形的連續構圖,稱雷紋。此紋飾盛行于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和玉器上。
乳釘紋:玉器上簡單的紋飾之一,常見于戰國秦漢時期的玉璧上。紋形為凸起的乳突狀圓釘,其排列或縱橫或隨體變化。
獸面紋:玉器上的獸面紋有龍、牛、羊等,也有未知的動物、紋飾多采用陰刻線或擠壓法琢出的直線及折線構成。
螭紋: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,卷尾,螭屈,螭紋流行于春秋戰國的玉器上,至宋代頭部結構變化,嘴部較方、細長,眼較大,細身,肥臀,明清仍見有。
龍紋:龍紋是歷代玉器的主要紋飾之一,早期見于紅山文化。一般為蛇身,或素身,或飾有鱗紋,有的有足,有的無足。
鳥紋:一般羽毛多為陰刻細長線,鳥尾有孔雀尾或卷草式,眼部表現有臣子形、三角眼及單鳳眼等。
玉石工藝品廠歡迎來電咨詢.